甘肃监管局召开安委会部署近期重点工作
暴漲暴跌:某投資者1小時內慘賠77.5萬鎂 在這場反轉又反轉的戲劇中,不斷變換的FOMO情緒也放大了人性,也註定有人會在此付出血淚教訓。
針對4月軍演和近期的外資憲法修正案討論,民間團體抗議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大力協助美國「帝國主義」在菲律賓擴張。RBH7憲法修正案四讀通過 待交付公投 綜合《菲律賓通訊社》和《philstar》報導,眾議院昨天以288票贊成、8票反對和2人棄權,通過經濟限制條款憲法修正提案RBH7三讀和最後一讀,預計在2025年期中選舉時,一起交付公投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小馬可仕遭批為「美帝」鋪路 菲律賓獨立媒體《Altermidya》報導,菲律賓進步派人士週二在馬尼拉進行快閃遊行。遊行隊伍中也可見民眾拉布條,譴責美國軍事干預他國和種族清洗紀錄。RBH7憲法修正案四讀通過 待交付公投 綜合《菲律賓通訊社》和《philstar》報導,眾議院昨天以288票贊成、8票反對和2人棄權,通過經濟限制條款憲法修正提案RBH7三讀和最後一讀,預計在2025年期中選舉時,一起交付公投。VIDEO: US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say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stands by its ironclad commitments to defend longtime all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armed attac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ic.twitter.com/zheOybqbTH — AFP News Agency (@AFP) March 19, 2024 今年度的美菲「肩並肩」(Balikatan)聯合軍演,將於4月22日至5月8日登場,演習將在呂宋島中部、巴拉望島西部舉行,並研議納入北方的巴丹群島。
這是他在小馬可仕2022年上任後第二次訪菲。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而為何價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關鍵價差原因就來自於各醫院使用的次數不一,有些醫院最多使用3次及丟棄,有些卻可能達5次以上。
紅血球殘留檢測(Luminol)通過檢驗率也只有47%。無相關配套及應對規範,恐再掀手術市場價格戰亂象 綜合上述情況,可知政府在無相關配套及應對規範下,貿然讓「單次醫材重處理」草案匆促上路,對於民眾更是缺乏保障。重處理單次醫材悄然合法3年過渡期全台各院標準不一恐成病患安全空窗期 長達3年的過渡期間,單次醫材重處理,僅須由各醫院自行設置專責委員會,負責擬定、執行重處理醫材之風險、功能評估、稽核等管理事項即可。但直到2020年7月 FDA才建議 ,醫療院所於內視鏡檢查設備上,應考慮使用部分一次性醫材,以降低感染風險。
即使清潔、消毒,也未必可達成完全滅菌, 在此情況下若再次重複使用,恐對患者預後產生不利影響。衛福部於去年109年底宣布,將鬆綁相關規定,開放醫療院所,可將部分一次性使用醫材,經過清潔、消毒或滅菌、重新包裝後,提供下一位病患重複使用。
到底什麼是「重處理仿單標示單次使用之醫療器材」呢?在討論前,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仿單標示單次使用的醫療器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標示,係因單次醫材在研發、製作、驗證的過程中,即以一次性,並不具重新消毒、滅菌後使用為設計原則。更遑論廠商原先在設計單次使用醫療器械時,本就是以一次性拋棄為原則,並未規劃有重新清潔的可能性,因此設計上多半均無法拆卸、管腔也容易殘留血液。在各科手術中,就有一類醫療器材屬於「單次使用」,舉凡手術都會用到的止血夾、縫合器,或腹腔內視鏡手術用來夾取、切割、分離組織等器械都是單次使用醫療器材。
除此之外,無菌測試亦未通過FDA允許之標準。除此之外,根據2020年刊登於《Surgical Endoscopy》期刊的研究文獻,經美國合格GMP廠重處理的雙極電燒血管凝集器(LigaSure™),在經重處理完整拆卸後,可直接透過肉眼目視,既可看到器械上殘留有明顯的生物膜,其通過檢查率僅有48%。一旦發生不良反應的問題發生,民眾訴諸法律,卻無「法」可保,法律權責歸屬十分混亂,此過渡期間恐成患者安全空窗期。且歐盟歐洲委員會(EC)也特別對於單次醫材重處理制定通用規範(CS),建立一套詳盡的清潔消毒程序。
重處理仿單標示單次使用之醫療器材,主要是將標示單次使用的醫材進行清洗、重新消毒、滅菌後再提供給下一名患者使用。去年台灣才因醫療器材費用設立天花板,引起醫界反彈,醫師們擔心好的醫療器材將會退出台灣市場,國內民眾無法使用先進的醫材。
經法院調查發現,該新型攝影機的注射筒、螺旋導管,健保不給付,院方為求節省成本以及績效考量,並未採取「一人一套」,每人每次更換注射筒、螺旋導管的原則,完全違反「無菌觀念」的醫學最高指導原則,終而釀成悲劇。耐人尋味的是:患者可能會以原價支付自費單次醫材費用,所有權看似屬於患者,醫院是否需經過購買者同意才能進行醫材的重處理行為?而經重處理後的醫材使用費用卻為醫院收取, 這之間一來一往的問題恐比大家想的都複雜而無解。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該項回應卻在事件被揭露後一年多後出現政策急轉彎。在台灣雖有「單次使用醫療器材再使用審議小組」委員代為管理,但實際執行上仍是由各家醫院自行定奪,且遲遲未建立完整第三方的稽核查證機制,實在難以提供標準化數據,供民眾進一步評估。此外,衛福部並未針對這些規範提供參考指標與重處理標準,僅進行單一醫院資訊的審核,可見政府在此草案之中,僅進行計畫發布,卻不肩負任何責任。GMP認證並非安全保障,單次醫材重處理仍舊暗藏風險 更值得注意的是,單次醫材重處理在國外行之有年,且全數是經由GMP認證廠商執行,國外各國皆針對重處理醫材制訂嚴苛規定,並依據醫療器材風險高、中、低3類制訂不同的消毒、滅菌規範。10多年前,心導管價格昂貴,加上國內健保僅給付部份價格,所以多數醫院會選擇將使用過的心導管進一步回收,經重新消毒後,再次提供患者使用。民國84年,在台灣北部某家醫院,當時就曾因醫師安排一名自南非返台,感染瘧疾的患者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在施打顯影劑過程中不慎讓病患含有瘧原蟲的血液回流,進而污染整個注射系統、顯影劑,進而使得6名病患接受電腦斷層掃描後,爆發院內瘧疾感染,最後導致四人不幸身亡。
回顧這些國內外曾發生的歷史事件,也不難看出重複使用單次醫材的危險性。除了上述這起意外,民國91年時,也曾發生令人印象深刻不當使用單次醫材事件。
且相較國外,台灣更存在自費定價問題,由各院自行決定收費方式,多頭馬車下根本無評估標準可言。除了自費金額沒有參考依據,各院更存在價差,民眾根本無從比較。
但,問題是:各醫療院所皆不具有醫材製造商資格,如何確保單次醫材經重處理後的品質、安全性、功能性不變,實在無從考證。於110年1月1日至112年12月31日為草案推行的過渡期,開放各醫療院所提出申請,即可經衛福部審核後,由醫療院所在院內重處理單次醫材。
並要求再加工者建立一套追蹤系統,詳細記錄一次性設備經過的再處理次數與使用週期。若發生任何不良反應,民眾恐求助無門。不只台灣,美國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在2015年時美國就傳出不少因使用重複清潔、消毒的十二指腸鏡而產生致命性感染的嚴重事件。Photo Credit: Surgical Endoscopy (2020) 缺乏美、澳等國次數計算機制 台灣醫材重處理安全及有效性難評估 在台灣,對同部位、同一種醫材可重處理的次數並沒有設立相關標準,過渡期間各醫療院所各自為政,民眾難以評估安全性及有效性。
可一直到201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才發表報告指出,構造複雜的十二指腸鏡,重處理問題比過往認為的要嚴重得許多 ,光是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污染率就高達5.4%。(*重新消毒、滅菌,以下簡稱重處理)看到這裡,大家不免好奇:「只是將單次醫材重複使用,有這麼嚴重嗎?醫療行為不都講求無菌,透過醫院重新消毒、滅菌,應該沒有問題吧?」但是,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問題,單次醫材重複使用,潛藏的危險性,恐怕比你我想的都還嚴重。
如此一來,醫材才能於手術過程中完全發揮功能,使手術更順暢對於吳姓男子,福建有關方面於今日送返金門。
不管當事人當下從事的行為是否合法,都以拯救生命為首要任務,人道考量絕對是首要原則,相關的責任歸屬都有待司法機關調查,相信最終都能透過溝通協商解決。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針對海基會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李大維說,各類服務案件數量大幅成長,全年度累計36萬5538件,較前(2022)年增加55.3%。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海峽交流基金會今天舉行第12屆董監事第2次聯席會議,李大維在會前致詞時作上述表示。金門2釣客迷航被中國尋獲,國台辦先送回1人、疑現役軍人仍滯留 (中央社)金門胡姓、吳姓釣客出海釣魚失聯,被中國海警尋獲滯留多天。
中國大陸國台辦今天證實,今天已將民間人士身份的吳男返送金門,但胡姓男子為台軍方現役人員,未如實說明身份,且「編造虛假職業信息(訊息)有意隱瞞」,有關部門需進一步核實了解相關情況。陳斌華稱,「兩岸同胞血脈相連,遇到突發險情時相互救援、守望相助,歷來如此,理應如此」。
他表示近期意外事故發生後,兩岸政府都在第一時間全力搶救,不放棄任何救援機會。李大維指出,自就任董事長一職以來,各國駐台代表,如美、加、澳、韓等都曾來拜會,「除了對台灣的民主發展與經濟繁榮表達高度肯定外,也都一再強調台灣高科技產業鏈及位處國際重要航線等地緣價值的重要性」。
中國今天臨時通知將先送回民間人士身分的吳男,立委陳玉珍除感謝中方善意,也盼能善待疑似現役軍人的胡男。期盼兩岸雙方都應該用正面積極的新思維看待彼此,揚棄刻板的印象,共同播下和平的種子,用互信灌溉,用善意耕耘,和平雙贏的花朵終將綻放。